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为何人类大多吃食草动物的肉,却很少吃食肉动

来源: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28日 02:21:06
 
从人类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后,人类就在致力于如何通过更便捷的方式获得更高效的能量,虽然远古的人类并没有这么想,但是却这么做了。
而在远古时期,开始学会通过分工以及利用工具来得到更好的营养物质的人类,也通过利用保存火种的技术,为人类的茹毛饮血的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
科学家通过研究人类的饮食习惯得知,大约六百万年前人类的主食就是其捕获的猎物,之所以愿意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冒着极大地风险外出狩猎,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能量。
但是由于当时人们还不会保存和利用火种,所以当时的人类吃的都是生肉。人类自身并没有进化出锋利的爪牙和坚硬的盔甲,所以捕食也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这就导致当时人们吃的肉当中还包含腐肉。大约在十万年前人们才学会了制造火苗,以及如何用火将肉类加工成为利于消化也减少病菌的主食。
一直到一万年前,农耕社会开始,拥有上百万年累积经验的人们开始种植以及食用谷物类的食物。而现如今根据科学的进步,人类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怎样的饮食结构可以更好的帮助人类免除疾病。
在我们人类每天必须摄入的物质当中,蛋白质的摄入量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足量的蛋白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发育骨骼,还可以提供给人类每日所必须的能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在人体细胞的物质合成当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相较于植物蛋白而言,动物蛋白的摄入更利于人类肠胃的吸收。
那么我们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上,常见的提供蛋白与脂肪的肉类大多都来源于食草类动物,比如鸡鸭鱼类,那么为什么人类很少食用食肉类动物的肉呢?
人类吃不吃食肉动物的肉
关于人类是否会食用食肉类的动物的肉,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常吃的带鱼,拿来炖汤的甲鱼,以及蟹类等都是属于食肉类的动物,但是如果认真观察就会发现:
常见的被人们所食用的食肉类动物大都来自海洋或者是河流当中,但是食肉类的老虎或者是狮子或者是狼却很少变成人类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
法律的保护
食物链当中动物的数量是随着营养级的上升而逐渐递减的,而食物链的顺序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这也说明一般作为食肉类的动物,也就是作为消费者。
它们一般总体的数量是要少于层级在它下面的生产者以及食草类动物。而由于数量稀少,国家需要保护物种多样性也为了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都会禁止打猎此类的动物。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虎狼等没人吃也不能吃的一部分原因。久而久之,就会让人们产生了没人会去吃这些肉食性动物的感觉了。
养殖的环境
不难发现,只要是目前被人类所食用的食肉类的动物,大多来自于海洋,而陆生的食肉动物却很少为我们人类所食用,这个就足以看出我们并不是不吃肉食动物,而是很少吃陆地生活的肉食动物。
这个现象的原因其实也是因为养殖的环境不同。我们要知道,人类对于肉食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发现大规模的养殖比外出捕猎的成本低而且危险系数小。
所以古代的人们开始尝试驯化一些野性较小的动物,比如说野鸡野鸭子等动物。其实这一类的食草类动物,如果不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基本都不会主动对人类发生攻击性行为。
所以人们逐渐驯化它们,用以批量养殖来提供人类的肉食需求。但是如果想要驯化以及批量的养殖陆地生存的肉食动物,无疑是很困难的。
首先陆地的肉食动物一般来说都野性较大,难以驯化。而且就算成功驯化了,在养殖的过程当中也极易发生危险,这也是一部分我们不会批量养殖陆地的肉食动物的原因。
人类之所以可以开始养殖动物提供肉食,是由于千百年来的驯化导致一部分较为温顺的动物开始变得适宜家养,而人们又在长期的饲养当中总结了如何充分利用能量来养殖较为温顺、产肉量又高的食草类植物。